張村鎮:做內涵式增長的排頭兵
“加法”讓這片威海西海岸的土地充滿張力:新興高端企業快速積聚,傳統企業完美轉型。
“減法”與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相伴而生:伴隨著一批高消耗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淡化出局,產業布局更加優化,經濟內生動力日益增強。
4年前,張村鎮內擁有大小企業780余家;而目前,鎮內企業總數減少至690余家。企業減少了近百家,張村鎮的稅收收入卻翻了一番。
“加法”和“減法”的背后,是張村鎮黨委政府轉方式、調結構的堅定選擇和理性運籌。
“‘調轉’的關鍵是要解決經濟發展中不協調、不可持續等深層次問題,推動經濟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內涵式增長。”環翠區委常委、張村鎮黨委書記江山言簡意賅。
戰略轉型:促進結構優化,引領區域經濟深度調整
在張村,這樣的事情很尋常:一位美國客商想在張村投資2億元,建餐盒生產廠。張村鎮黨委政府堅決拒絕;而對一個“體量”不大的高科技型儀表企業,張村鎮主要負責人卻數次上門“游說”,終于將其引入張村,目前企業投資已經突破5000萬元,產品躍居行業領先位置。
就在記者采訪期間,張村鎮黨委政府剛剛婉拒了一家大型漁具企業的“擴容”要求,原因是企業新增產品的技術含量太低。為此,張村鎮要失掉一筆財政收入。
江山如此解釋他們的做法:張村鎮重點引進“兩高一強”、帶動力強的項目,而拒絕低技術含量、高耗能和勞動密集型的項目。“必須把有限的發展空間留給有內涵、有生命力的項目,所以這些年我們拒絕的項目,比招進來的項目多的多。”江山說。
拒絕緣于清醒的遠見。
近年來,隨著鎮區投資環境的日益成熟和鎮域經濟的逐步發展,張村鎮一度容納了近800家企業,成為威海市企業密度最高的鎮區。雖然其中不乏技術創新型企業,但企業發展后勁很不平衡,一些資源和能源消耗型企業對區域經濟的帶動力非常有限。而伴隨著周邊工業新區等的不斷崛起,如何提高區域承載力,發展科技含量高、競爭力強、帶動力大的產業,增強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成為張村鎮必須面對的命題。
經過統籌考慮和科學規劃,張村鎮黨委、政府立足區域實際,確立了“新型工業化”的戰略轉型目標,明確提出:以產業結構優化推動區域經濟深度調整。
對優質高端項目,張村鎮敞開大門,優先為其提供最好的政策扶持和優良服務;對低端、消耗型、勞動密集型企業,張村鎮一面婉拒新項目進入,一面督促原有企業在土地等租賃期到后,如不能實現技術轉型,就不再留駐該項目。
擇商選資,“選”來“鳳凰”登枝。一批過億元優質項目紛紛落戶張村。僅今年上半年,張村鎮就引進了投資5億元的廣泰總部及研發項目、投資3億元的化機重工項目、投資1.6億元的后勤工程學院國家應急救援裝備研發中心等一批過億元項目。
引優重強,催動高端產業項目在這里積聚:
在先進裝備制造行業,“怡和”聲名遠揚。公司多個產品達到了國內行業一流、國際先進水平。
在新材料行業,威高骨科大名鼎鼎。其擁有從德國、美國、日本進口的先進加工中心,是國家863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國家級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產品質量達到歐美先進水平。
在電子信息行業,新北洋風頭正勁。新北洋科技園在光纖傳感器及特種打印、掃描設備上將形成年銷售收入15億元的規模,矢志領跑民族專用打印機行業。
高端項目以極強的生命力促進了張村鎮的產業結構優化,撐起了張村鎮經濟的脊梁。
高端布局:推進自主創新,增強區域發展的內生動力
今年初春,仿佛萌芽的種子,威海廣泰空港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空港地面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正式開建。該中心總投資9600萬元,重點研究開發產業發展中的新技術、新產品和新裝備,是我國空港地面設備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這一重要創新平臺位于張村鎮自主創新園內。
著眼于實現新型工業化的發展目標,張村鎮黨委、政府提出了打造北部研發中心和南部百億項目園區的戰略部署。北部面向國內外引進各類研發中心,打造智能新區;南部匯聚大型重點項目,打造百億項目園區。
“這一布局是為了讓創新的空間更廣闊,讓優質項目實現充分的膨脹。”張村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樊西民說。
如今,走進位于張村鎮黃河街北側的自主創新園區內,廣泰公司總部及研發中心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重慶后工研發中心、怡和專用設備研發中心、海王旋流器研發中心等即將安家落戶。
在北部研發中心逐漸豐滿之際,張村鎮南部的機械電子產業園也在進行著轟轟烈烈的擴張之路。現有的機械電子產業園向南延伸至張羊交界,擴大現有產業園占地面積,以承載更多優質大項目。
伴隨著布局的到位,張村鎮積極引導、鼓勵區域內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不斷加大自主創新力度,經濟增長方式得到有效轉變。
“我們是國內唯一一家生產無桿飛機牽引車和集裝箱、板升降平臺車的企業;我們生產的機場除雪車,技術水平達到了國際一流……”7月5日,在威海廣泰空港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第二生產廠車間內,公司副總經理任偉自豪地向記者介紹廣泰空港的產品。
一流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技術開發中心保證了廣泰空港設備有限公司的技術頂尖水平,目前,企業已有58種技術獲得國家專利,其大功率電源車、牽引車、氣源車等九項產品填補國內空白,企業還主持制定了飛機牽引車等3種產品的行業標準。
而怡和專用設備公司的“膨脹”也有了新的內容。6月22日,怡和成功牽手西北大學,共同投資成立威海怡和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生物技術項目研發試驗室和生產基地。
走進偌大的怡和專用設備制造有限公司企業技術中心,研發人員們正專心致志地進行新產品設計研發。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怡和現有工程技術人員155人,占員工總數的34.4%,有124人直接從事產品開發。
目前,張村鎮內企業已與中科院、中國工程院等國內20余家科研院校在不同領域合作研發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山東雙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企業就和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結了“親”:與江蘇大學、蘭州理工大學進行水泵研發合作;與山東大學、哈工大(威海)合作進行新材料及加工工藝研發;與中國工程院合作開發特種行業用泵、研發特種鋼材,等等。
廣闊的平臺,創新的驅動,讓張村的內生動力如大河奔涌,快速向前。
內涵提升:傳統企業提檔升級,可持續增長成為區域主流
“整經機是從瑞士進口的,速度快、噪音小;漿紗設備是從德國進口的,質量好、速度快;噴氣織機是日本豐田的,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都比傳統的梭織機有了很大提高……”日前,威海魏橋科技工業園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魏魯中在介紹公司新上的織布流水線時說,“公司匯集了各國最先進的專業設備。”
張村鎮黨委政府認為,在不引入新的低端企業的同時,對原有傳統企業的轉型升級也是“轉方式、調結構”的一項重要任務。其根本目標是改變其慣于靠單一擴大規模的“外延式”增長方式,引導其轉向追求生產技術革新和產業鏈延伸的“內涵式”發展模式上來。
為此,張村鎮黨委政府負責人多次深入企業調研,指導、扶持企業盡快“調轉”。
在“內涵式”發展理論引導下,張村鎮區內的紡織服裝、漁具加工、機電制造等企業,全面轉型升級。
增加高端設備、延伸產業鏈條是部分大企業的選擇。魏橋集團在投資5億元的噴織項目上馬后,又建立了“紡織—印染—服裝—家紡”產業鏈。6月8日,以威海魏橋科技工業園有限公司為依托的山東魏橋嘉嘉家紡威海店開業。該公司推出的床上用品系列產品遠銷美國、日本、歐洲等國家和地區。
瞄準更廣闊的市場,魏橋科技工業園有限公司還與武漢科技學院共建新興紡織技術研究中心,致力于紡織清潔生產、新型紡織技術和節能降耗等產品的研發。
創新工藝、提升質量是中小企業升級的必由之路。著眼內涵提升,威海化工機械有限公司不斷進行工藝改進,提高產品質量和性能,如今企業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磁力驅動反應釜生產基地。“上半年公司的訂單工期已經排到了2011年1月份,訂單總額達1億元。”公司副總經理、質保工程師于洪亮告訴記者。
內涵式增長讓張村經濟收獲累累碩果。上半年,全鎮33家限額以上企業完成銷售收入51.2億元,增長19.1%;完成工業利稅3.98億元、利潤2.7億元,分別增長17.8%和14.5%。
“調轉”無窮期,張村繼續闊步前行。
掃一掃,轉到手機閱讀: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熱點資訊
熱點圖文
蓄勢待發!2022寧波國際紡織服裝供應鏈博覽會開展在即!
盛夏伊始萬物并秀。2022寧波國際紡織服裝供應鏈博覽會將于7月1-3日在寧波國際會展中心盛大開展為華東地區紡織服裝供應鏈...
文化自信激揚時尚創意,產業互聯聚合集群之力 高陽毛巾榮獲十大時尚引領榜樣殊榮
日前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指導、《紡織服裝周刊》雜志社主辦的中國紡織服裝年度精銳榜發布儀式暨2021行業精英論壇上,河北瑞...
守望相助盡責任,intertextile家紡展攜手企業逆向前行
近期,家紡企業陸續復工復產,中國國際家紡展組委會一直在密切關注企業的復工情況,并與中國家紡協會一起,對企業展開問卷調查活...
一元開店,店聯盟全新上線
還在店里坐等顧客上門?還在發愁庫存壓力?沒有優質一手貨源?有了店聯盟,以上問題統統幫您解決!店聯盟是什么?店聯盟擁有多種...
家紡市場成交穩中攀升
近期,中國輕紡城傳統市場家紡市場成交局部活躍,滌綸長絲類裝飾面料掛樣品種增加,現貨上市場量局部性有所增加,但部分中小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