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王”李仕洪的創業故事
2013-3-18
從做路牌廣告起家的小業主到擁有1000畝茶園的老板,在5年間,他就完成了許多人需要一輩子才能完成的財富蛻變。他就是李仕洪,一個沒有把自己當做是商人的商人,他把握住了商機。
一碗茶喝出了“商機”
很多第一次見到李仕洪的人都不覺得他是個商人,敦厚的臉,談吐間,笑容坦蕩。“張愛玲不是有過這么一句名言么?‘出名要趁早’。我想說的是,掙錢也要趁早。”李仕洪很坦白。早在2003年,他就和朋友一起創建了自己的廣告公司,起先就是做做小印刷品的廣告,其后,在成雅高速路上包下了兩個路牌,兩年后,他完成了資本的第一次積累。“那個時候一年能收入50來萬,怎么都算不上有錢吧?”李仕洪說,盡管當時廣告公司的生意一直做得比較順,但他始終覺得沒走到自己想走的那條路上去。“我骨子里是傳統的生意人,總覺得生意要做得長久,就必須有自己的實體。”李仕洪覺得自己的觀念很“老土”,但內心卻很堅持,從2005年一開年,他就拿著自己攢下的100萬資金,到處找項目。
人在面對自己夙愿的時候總是很奢侈。在尋找項目的過程中,他經常為了一條投資信息跑上數百里去實地考察,但結果往往是失望大于希望。這樣的尋找和失落,一直延續了一年。2005年冬天,他受一個朋友之邀到蒙山轉了一圈,用他自己的話說,在那里,他喝到了一杯“傳說中”的有機茶,具體的茶味,他記不清了,但從這碗茶里,他看到了商機。
一茶園遭遇銷售門檻
2006年一開年,李仕洪揣著100萬的資金上了山,在蒙山買下了500畝茶園,開始了自己的茶農生涯。與其他茶農不同,李仕洪做的不是普通的花茶或者綠茶,而是有機茶。“說實話,當時我還分不清楚有機茶和非有機茶到底有什么不同,只是很簡單地想,不施化肥、農藥,只靠自然生長的東西肯定是有市場的。”李仕洪說,在買下茶園之后,他先后跑到川農大和西農兩所高校去咨詢相關專家,僅僅花在咨詢上的錢就不是小數目,“我找的專家都是國家級的,每一位都身價不菲。”
也是從專家那里,他理清了自己的發展脈絡。“從食品安全的角度來說,發展的進程是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未來肯定是有機食品的天下。因此,我覺得自己的選擇是對的。”李仕洪淡然一笑,而在這淡然的背后,卻曾經狼狽不堪。
2006年春天,李仕洪的第一批有機茶上市了,由于在種植過程中不添加任何化肥和農藥,付出的成本很高,因此在定價上,有機茶比普通茶葉貴了一倍。“價格是貴了些,但品質上絕對值。”他興致勃勃地帶上樣品前往成都各個茶葉經銷點推銷,一天下來,他跑了30多家網點,卻沒賣出一斤茶葉。“我跑的那些經銷店95%的人都不知道什么是有機茶,更別說買了。”抱著像自己孩子一樣的茶包,李仕洪只有苦笑。可是光笑不行,茶山上還有上千斤的茶葉等著銷售,兩天下來,李仕洪的嘴上掛起了大泡。“調價還是不調價,我進行了一個晚上的思想斗爭。”李仕洪說,天一亮,斗爭的結果卻是??“不降價”。對于這樣的決定,他有自己的理由:“茶葉的質量沒問題,降價就是降利潤。現在茶山急需資金,這是萬萬不行的。”
一本書開啟財富大門
正在他為茶葉的銷售一籌莫展的時候,一位辦企業的朋友直接跑來訂走了上萬元的貨,臨走,還給他留下了一本書《敲門發行學》,盡管書的內容是講報紙發行的,但李仕洪還是從中悟出了門道。
“可以敲門賣報紙,怎么就不能敲門賣茶葉呢?”放下書,李仕洪再次帶著茶葉出門了,這次,他找的不是經銷商,而是高端會所和企業。“我面對面地直銷,現場演示,現場銷售。”憑著自己憨厚的長相和上好的茶葉,李仕洪終于打開了市場。兩個月后,首批上市的1000多斤茶葉便銷售一空。當年,這500畝茶山就為他帶來了上百萬的利潤。
2007年,除了擴容在蒙山的基地之外,李仕洪在馬邊也圈下了1000畝的茶山,當年的產值就達到了600多萬元。他的實體夢是越做越大了。可盡管茶山的規模比創業時擴大了數倍,但他始終沒有設立自己的經銷商。“做經銷商代理太燒錢,而且大經銷商我也很難按照自己的想法控制,我還是傾向自己直營。”李仕洪很固執地堅守著自己的信念,雖然他名片上的身份是“董事長”和“總經理”,但他依然堅持著自己上門推銷自己生產的茶葉。
對于未來,李仕洪說,他還有一個夢,這個夢就是利用自身的渠道建立一個集銷售、品茶、休閑為一體的一個大型會所。“規劃是3年之內實現。”李仕洪靦腆一笑,“當然是越快越好。”
一碗茶喝出了“商機”
很多第一次見到李仕洪的人都不覺得他是個商人,敦厚的臉,談吐間,笑容坦蕩。“張愛玲不是有過這么一句名言么?‘出名要趁早’。我想說的是,掙錢也要趁早。”李仕洪很坦白。早在2003年,他就和朋友一起創建了自己的廣告公司,起先就是做做小印刷品的廣告,其后,在成雅高速路上包下了兩個路牌,兩年后,他完成了資本的第一次積累。“那個時候一年能收入50來萬,怎么都算不上有錢吧?”李仕洪說,盡管當時廣告公司的生意一直做得比較順,但他始終覺得沒走到自己想走的那條路上去。“我骨子里是傳統的生意人,總覺得生意要做得長久,就必須有自己的實體。”李仕洪覺得自己的觀念很“老土”,但內心卻很堅持,從2005年一開年,他就拿著自己攢下的100萬資金,到處找項目。
人在面對自己夙愿的時候總是很奢侈。在尋找項目的過程中,他經常為了一條投資信息跑上數百里去實地考察,但結果往往是失望大于希望。這樣的尋找和失落,一直延續了一年。2005年冬天,他受一個朋友之邀到蒙山轉了一圈,用他自己的話說,在那里,他喝到了一杯“傳說中”的有機茶,具體的茶味,他記不清了,但從這碗茶里,他看到了商機。
一茶園遭遇銷售門檻
2006年一開年,李仕洪揣著100萬的資金上了山,在蒙山買下了500畝茶園,開始了自己的茶農生涯。與其他茶農不同,李仕洪做的不是普通的花茶或者綠茶,而是有機茶。“說實話,當時我還分不清楚有機茶和非有機茶到底有什么不同,只是很簡單地想,不施化肥、農藥,只靠自然生長的東西肯定是有市場的。”李仕洪說,在買下茶園之后,他先后跑到川農大和西農兩所高校去咨詢相關專家,僅僅花在咨詢上的錢就不是小數目,“我找的專家都是國家級的,每一位都身價不菲。”
也是從專家那里,他理清了自己的發展脈絡。“從食品安全的角度來說,發展的進程是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未來肯定是有機食品的天下。因此,我覺得自己的選擇是對的。”李仕洪淡然一笑,而在這淡然的背后,卻曾經狼狽不堪。
2006年春天,李仕洪的第一批有機茶上市了,由于在種植過程中不添加任何化肥和農藥,付出的成本很高,因此在定價上,有機茶比普通茶葉貴了一倍。“價格是貴了些,但品質上絕對值。”他興致勃勃地帶上樣品前往成都各個茶葉經銷點推銷,一天下來,他跑了30多家網點,卻沒賣出一斤茶葉。“我跑的那些經銷店95%的人都不知道什么是有機茶,更別說買了。”抱著像自己孩子一樣的茶包,李仕洪只有苦笑。可是光笑不行,茶山上還有上千斤的茶葉等著銷售,兩天下來,李仕洪的嘴上掛起了大泡。“調價還是不調價,我進行了一個晚上的思想斗爭。”李仕洪說,天一亮,斗爭的結果卻是??“不降價”。對于這樣的決定,他有自己的理由:“茶葉的質量沒問題,降價就是降利潤。現在茶山急需資金,這是萬萬不行的。”
一本書開啟財富大門
正在他為茶葉的銷售一籌莫展的時候,一位辦企業的朋友直接跑來訂走了上萬元的貨,臨走,還給他留下了一本書《敲門發行學》,盡管書的內容是講報紙發行的,但李仕洪還是從中悟出了門道。
“可以敲門賣報紙,怎么就不能敲門賣茶葉呢?”放下書,李仕洪再次帶著茶葉出門了,這次,他找的不是經銷商,而是高端會所和企業。“我面對面地直銷,現場演示,現場銷售。”憑著自己憨厚的長相和上好的茶葉,李仕洪終于打開了市場。兩個月后,首批上市的1000多斤茶葉便銷售一空。當年,這500畝茶山就為他帶來了上百萬的利潤。
2007年,除了擴容在蒙山的基地之外,李仕洪在馬邊也圈下了1000畝的茶山,當年的產值就達到了600多萬元。他的實體夢是越做越大了。可盡管茶山的規模比創業時擴大了數倍,但他始終沒有設立自己的經銷商。“做經銷商代理太燒錢,而且大經銷商我也很難按照自己的想法控制,我還是傾向自己直營。”李仕洪很固執地堅守著自己的信念,雖然他名片上的身份是“董事長”和“總經理”,但他依然堅持著自己上門推銷自己生產的茶葉。
對于未來,李仕洪說,他還有一個夢,這個夢就是利用自身的渠道建立一個集銷售、品茶、休閑為一體的一個大型會所。“規劃是3年之內實現。”李仕洪靦腆一笑,“當然是越快越好。”
掃一掃,轉到手機閱讀:
回復 245062 到 家紡網 微信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
熱點資訊
熱點圖文
紫羅蘭加盟商王振寨的生意經
三年的時光,彈指一揮間,他用短短的三年開創了一生漫長輝煌的事業,與紫羅蘭攜手并肩,在福州,遍灑芬芳,雖然紫羅蘭品牌在福州...
家紡加盟 如何挑選加盟品牌
加盟品牌家紡對于很多創業者來說是一個不錯的方式,有專業人士的指導會讓創業者少走很多彎路。在加盟品牌家紡事,選擇一個優秀的...
馨而樂加盟商王方:用快樂經營
2011年9月,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籌備,馨而樂家紡終于在我的宜賓開業了,截至12月31日在短短五個月時間,我們累積實現了...
凡語家紡加盟商專訪
她,是個非常誠實的商人,用一顆最真摯善良的心影響著身邊的每個人。也許在很多消費者的眼里,商人總是處于“奸”的位置上,因此...
2012選擇加盟品牌要注意什么?
目前,形形色色的連鎖加盟項目層出不窮。“投資5千元輕松做老板”、“驚喜項目一天賺1萬”、“年薪百萬誠邀加盟”……面對如此...